“我喜欢在一线工作,那里有我成长所需要的土壤。” ——谢邦鹏
谢邦鹏现在所从事的工作,多少叫人感觉有的大材小用。这个本科、硕士、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块的年轻人才俊,现在不过是国网上海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,变电二次运检一班的小班长。
与他同一年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走出来的同学,有些出国深造,有些进入电力有关科研院所做研究,有些到高校当起了教师,还有些早已在福建、广东等地的电力系统内走上管理职位。而同样出身“名门”的谢邦鹏,却老老实实地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,验收设施、检修设施、排除电力问题、改造老旧设施。
从2008年博士毕业到今天,他已经在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继电保护班组的最前线干了整整6年。直到近期,他的故事被上海媒体挖掘出来。
新闻一经传播,有人评论这是“典型的大材小用”。但事实上,中国年轻人报记者经采访发现,在生产一线从业的历程可能正是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工科博士们亟须补上的一门实践课。
到一线去,如何就成了“另类选择”
不少人不理解,一个读了20多年书的高才生,为何会在毕业后选择去一线,而且一待就是6年;谢邦鹏其实也不理解,一个电力有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,到电力工程的基层去把理论转化为实践,到底有哪些好奇怪的?
事实上,在攻读博士阶段,谢邦鹏就已经想好,要尽量把理论应用于实践。他的博士生导师、中国电力系统泰斗级学者卢强也是这么觉得。
与大部分人印象中“每天闷头搞学术”不同,谢邦鹏的博士生历程,并没大家想象中那样枯燥。导师卢强善于电力系统控制理论研究与智能调度系统研究,老师的研究本身,就是与电力系统的需要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块的,他的研究成就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电力系统中。
谢邦鹏在读博期间就跟着老师到上海做项目,选择上海、选择一线,远不是常人口中所说的“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”的那种无可奈何。除去国网上海电力企业的聘用合同,谢邦鹏还收到过国网公司总部和老家国网四川电力企业的Offer。假如选择去另外两家公司,他大概在研究部门专门做研究,也大概成为某个部门的小头头,但他却决定去上海。
“我喜欢在一线工作,那里有我成长所需要的土壤。”对这个本科、硕士、博士都在清华念的“三清”博士而言,他比其他人都了解,一个博士,需要补什么课、在哪儿可以补上这门课,“实践要多一些,越多越好”。
他的决定,也得到了导师、中科院院士卢强的认可。在一次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内部举办的大会上,卢强以现场录音的形式,力挺已经从自己手下毕业多年的谢邦鹏,“我支持并赞成具备高等学历之才俊,厉行于生产一线,使所学理论常识运用于生产实质,这不只不是轻用人才,反而是历练和造就能担当将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。”
老先生的意思非常明确,成为能担当大任的精英,需要生产一线的历程,就算你是传闻中的“清华博士”、“院士门生”。
博士到一线,一样变“新手”
事实证明,“到一线去”的决定是对的。在变电二次运检一班,初来乍到的清华博士,虽然成了吃瘪的“新手”,却收成了难得的“了解一线生产”的机会。
2009年年初,谢邦鹏首次跟着所在班组的老师傅到一线工作时,全程“傻站”在旁边。这类操作性最强的工作,直接把这个满脑子装着革新理论和常识的博士生打懵了,“什么工作都搭不上手”。
但在一线待了6年将来,这个博士显然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。
谢邦鹏所在的变电二次运检一班,听上去没什么特别,事实上在浦东区域的供电保障中饰演着要紧角色。这个班组的管辖地区包含上海自贸区、迪斯尼园区、张江高科技园区、浦东国际机场等要紧区域。一个小小的设施问题,假如处置不当、设施动作不正确,都大概导致大面积停电,影响居民生活、企业生产。
谢邦鹏一直随身携带一本皱巴巴的笔记本,在这个本子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天天要干的事和工作要素。如此的本子,谢邦鹏有20多本。以前时,主要记录各种专业常识、操作流程、使用详解书、浅易图纸等内容;近期一年多,他渐渐参与到一些工程和部门事务管理的工作中,记录最多的,是天天的工作、会议,等等。
他从不讳言自己就是一个“学霸”。各种繁琐的说明书、复杂的工作步骤图他总能非常快记住,并将这类所学准时运用到一线生产中。刚进班组那会儿,由于缺少实践经验,他一直主动向班长“要活干”,单位规定下午5点下班,他常常主动加班到晚上七八点,非常快他就成了班组里的“劳模”——拧螺丝最多、接线头最多、看图纸最多、做笔记最多。
这类是任何博士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没办法替代的。
有实践经验的“博士”,才能大行其道
在一线工作时间长了,谢邦鹏开始展示出“高技能人才”的水准来了。他终于有了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机会,只是,所有这类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研究、革新,主要都来自最一线、最基层。近期3年,他主导或以主要